单月销售增速转正,土地市场现回暖势头——2024年11月统计局房地产数据点评
周五市场出现震荡回调,但我们大家都认为更多属于情绪博弈,而非利好出尽与跨年行情的结束。我们大家都认为本周会议定调积极,宽货币宽财政与全面扩内需明确,后续美联储12月降息几成定局,国内新一轮降准降息催化可期,险资加速流入与个人养老金全面推广有望带来可观增量资金,外部关系也出现积极信号,在政策预期、风险偏好与流动性宽松驱动下,预计跨年行情并未结束,会有震荡向上特征,投资的人可淡定面对,逢回调可积极布局。结构上着重关注政策发力方向与AI+产业主线,包括传媒、零售、旅游、AI应用等短期弹性行业,以及消费电子、服务消费、AI+产业链等中期部署。着重关注主题:首发经济、新质生产力等。
重磅会议召开,表述积极可为。政治局会议定调积极给力,稳增长的力度和诉求均进一步深化。政策风格从相机抉择转向持续加码、上不设限、先手发力的信号愈发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积极,共有明晰增长目标和财政货币政策举措、全方位扩内需成为政策最优先任务、科技聚焦“AI+”、改革举措侧重落实、对外开放关注应对外部冲击、地产政策表述强化、改善民生力度加码等七大看点,明年政策将以全方位扩大内需和AI+为核心。
国内新一轮降准降息可期,增量资金正在路上。10年期国债利率下破1.8%,已提前计入10-20bp降息预期,流动性持续宽裕。增量资金视角,年末险资入市概率显著上提,个人养老金全面推广,可投资产品目录扩容,预计也将带来可观资金流入,中长期低利率资产荒背景下,险资或加速配置权益资产。
美联储12月降息或成定局,当前外部关系出现积极信号,政策预期、风险偏好与流动性宽松驱动下,预计跨年行情并未结束,会有震荡向上特征,投资的人可淡定面对,逢回调可积极布局。结构上着重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短期指引与中期部署:短期指引包括首发经济和冰雪经济等首次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的名词,以及重点聚焦的“人工智能+”,对应传媒、零售、旅游及景区、AI应用等,为弹性首选;中期部署包括“两新”扩容下的消费电子/家居和相关软件/自动化设备、提振消费受益的餐饮链等服务型消费、AI应用等AI产业链、整治“内卷式”竞争驱动的钢铁和新能源等产业线索,历史经验看未来一年范围内相关产业有望跑出显著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1)内需支持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如果后续国内地产销售、投资等数据迟迟难以恢复,通胀持续低迷,消费未出现明显提振,企业纯收入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复苏最终证伪,那么整体市场走势将会承压,过于乐观的定价预期将会面临修正。
(2)股市抛压超预期。A股快速拉升后又剧烈调整,前期入场的投资者可能止损卖出所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另外近期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规模也有所增长,导致股市抛压上升。
(3)地理政治学风险。如果中美关系管理不善,可能会引起中美之间在政治、军事、科技、外交领域的对抗加剧。同时俄乌冲突、中东问题等地缘热点可能面临恶化的风险,如果发生危机则可能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4)美股市场波动超预期。若美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或美联储宽松力度没有到达预期,可能会引起美股市场出现较动,届时也将对国内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造成外溢影响。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淡定面对波动,跨年行情继续——“重估牛”系列报告之十》
当下,特朗普关税2.0风雨欲来,全球经贸环境更加动荡,市场对未来外需走向难免有所担忧。
即便中国对美出口总量会因关税下降,但是参照过去四年经验,中国出口强劲的产品的优点,依然会有若干板块在挑战中胜出。
正如即将过去的2024年,汽车、家电等板块,因新三样出口特征和出海逻辑,是2024年股票市场中相对亮眼的存在。
美国长期主线毫无疑问是“MAGA”。不论谁任美国总统,不论哪个政党上台,美国MAGA政策框架已实质性推行了近10年。美国对内财政和货币宽松,对外动用全球铸币税权,施加全球政治与关税影响力。
如果说疫情和地理政治学博弈带来了全球化2.0的重塑契机,那么美国的MAGA政策框架才是真正带来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底层因素。
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MAGA框架中,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敏感变量或在关税。
哪些国家面临关税博弈越低,那么这些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就变相提高,这些国家也将会在特朗普2.0贸易政策下分得更多制造业生产和出口份额。
即使2018年至今美国关税制裁并未停歇,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依然逆势增长。
2023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4.2%,较2018年增长1.5pct。除餐饮及汽车外,几乎所有行业出口份额都牢牢守住“全球第一”,且绝大多数行业在2018-2023年出口份额仍在持续提升。
重重关税壁垒之下,中国出口仍迸发出顽强的韧性。这提示我们,需要充分评估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
关税怎么样影响企业出口,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条件:企业是否有议价能力;国内外生产价差是否足够大 。
选择一,若企业有绝对议价能力,意味着出口竞争优势偏强,则可将关税转嫁给消费者。
选择二,若企业议价能力偏弱,则要关注国内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价差:(1)价差高于关税,则企业仍有价格上的优势,可继续出口,但部分利润会被关税蚕食。(2)价差低于关税,则企业市场占有率又被取代的可能,通过出海避开贸易壁垒。
其一,参考上一轮关税经验,关税前后美对华产品依赖度不减的产品,便为竞争力强势产品。2018-2023年期间,有44种产品的美对华进口依赖度逆势增长,还有29类商品2023年时美对华进口依赖度依旧高于50%,且2018-2023年期间依赖度降幅低于5%。
其二,使用中国各行业出口占全球份额*该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来测算该行业的出口竞争力。2023年,出口竞争力前六的行业分别是玩具、手机、纺织原料、家用电器、陶瓷玻璃和工程机械。2018-2023年间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最明显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工程机械、电池、通用机械。
中国出口企业“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根本上来自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望维持“物美价廉”竞争优势。
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发布的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各行业电力成本位居前三的分别是陶瓷玻璃、贱金属制作的产品和化工品,电力成本占比均在5%以上。
使用行业集中度来衡量该行业在中国的产业集聚程度。行业集中度高能带来规模优势,借此集中资源,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018-2023年期间,仅通用设备、通信设施、纺织业、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这六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国研发支出的复合增速明显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2018-2023年期间,绝大多数行业研发支出增速年均值都在10%以上,电池、电力设备、消费电子和工程机械行业研发增速都超20%。
各行业技术创新水准不断攀升。各行业专利申请量迭创新高,2023年,中国在电气工程、仪器、化工和机械工程四大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分别高达35.6%、19.5%、17.5%和18.4%。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中国中高端制造逐步抢占欧美日韩的市场份额。
产业集聚效应显而易见的行业是交运器械、文娱用品、工程机械;还有通用设备、通信机械、纺织业、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的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剔除重复行业后,总共13个行业。上述行业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从2018年至今都有大幅度提升,并且与上一轮加征一定的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的竞争力强势产品存在比较大的重合度,如电池和家用电器等,这一些产品在2018年关税前后美对华产品依赖度不减。
随着中国密切推进双边贸易协定,中国对非美国家出口有望继续维持高增趋势,一是东盟、中亚、中东、部分非洲国家再工业化创造的新需求;二是挤占欧美日韩传统领域的市场份额。
重点关注非美国家出口的热门行业,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贱金属制作的产品、消费电子、化工品、专用机械和通用机械等。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仍未达到疫前常态化增速,未来是否能持续性的、修复改善,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再度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将明显减弱。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中美关系超预期恶化。若中美关系超预期恶化,可能会引起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进而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导致产业转移进程加速。
近两个月市场重视地产和消费等内需政策落地效果,试图捕捉需求进一步改善的信号。
综合看10-11月的经济数据,当前经济亮点和偏弱之处都较为显著:一方面印证前期政策效果初步兑现,另一方面也提示实体数据的连续好转仍待进一步观察。
11月经济数据各个板块表现分化,经济亮点在工业生产和地产销售的回暖,但是基建投资和居民消费表现仍相对疲弱。
首先,工业生产景气度改善,呼应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产业政策主线pct。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改善幅度更为显著
,呼应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产业政策主线。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增值税发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提速明显。
11月地产销售同比转正(3.2%),地产销售持续回暖,主要是9月份以来一系列政策落地以及11月新增商品房供应增加的合力影响所致。
政策层面,11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住建部等多部委落地“稳地产”政策;北上广深均取消普宅标准,长沙取消限售,广州购房满1年可申请落户。
基建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低于往年季节性,和此前公布的建筑业PMI收缩、以及企业中长贷少增等数据表现颇为一致。结构上看,交运投资等地方财政支持的基建投资表现更为弱势,地方财政阶段性仍以偿还存量城投贷款为主。
最后,11月社零消费未能延续9-10月的回升趋势,消费的复苏动能引发关注
相对不及预期的是居民消费表现,11月社零消费增速放缓至3%(wind一致预期是5.3%)。
11月社零的结构性亮点在以旧换新领域和餐饮服务。各地区消费补贴政策发力显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6%、10.5%,较上月进一步改善。餐饮服务消费增速并未因为假期因素出现回落,或也和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作用下,服务消费场景拓展密切相关。
11月出口环比表现大幅低于往年季节性,部分受到“双十一”网购启动时间提前的影响。
从产品类别看,化妆品、服装鞋帽(双十一全网全品类销售增速排名靠前)的产品销售对11月社零的同比拉动出现转负。
11月国际油价和金价均出现明显回调,黄金结束连续10个月的上涨,一度下破2500美元/盎司;WTI原油月线月石油制品和金银珠宝板块的价格因素形成负向拖累。
剔除基数影响后,10-11月消费扩张幅度总体仍较为有限,指向目前仍处于复苏的初期阶段。
基于单月数据的环比变化容易受到基数波动的影响,我们以10-11月的合并数据为基数,再来计算11月的环比和季节性均值的偏离,更能真实反映政策加码后消费复苏所处的阶段。
数据测算显示,10-11月合并数据较8-9月的合并数据的环比增长14.6%(非季调),高于2020、2022年的同期水平。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恢复水平有限,未来延续低位震荡,还是能继续向常态化增速靠拢,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持续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受限。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意见》细化了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简称“10号文”)的要求,展开详述了央企后续开展市值管理的工具箱。
“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发挥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第二到七条部署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信息公开披露、投关管理、投资者回报、股票回购增持等六类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情形和运用模式,第八条和第九条分别规范市值管理的正向激励(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负面情形。对比两份文件的要求能够准确的看出,文件在对10号文的市值管理的定义、市值管理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和鼓励禁止事项三方面做了一一对应细化的基础上,对于央企的市值管理工具箱进行了进一步阐明。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结合10号文对的两类公司特别的条件(指数成份股、长期破净股),对涉及的央企也进一步提出增量要求。
其中针对指数成份股,10号文正式稿要求需制定市值管理制度并披露制定情况,针对股价短期连续或大幅度下滑时需有应对预案,而《意见》则将涉及范围从指数成份股央企扩大至所有央企,文件第七条提出,持续提升应对长期资金市场复杂情况的能力水平,指导控股上市公司提前谋划股价短期连续或大幅度下滑时的应对预案,提高反应速度、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稳定市场情绪,有效维护上市公司市值。针对长期破净股,10号文要求企业制订明确的估值提升规划,而《意见》进一步要求央企将解决长期破净问题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指导长期破净上市公司制定披露估值提升计划并监督执行。
2. 并购重组工具:作为本轮央企开展价值创造的主工具,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
《意见》第二条表述:……支持控股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增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并购重组。引导控股上市公司深耕主责主业,重视行业周期变化和竞争态势演进,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整合行业优质资产,打造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自9月24日“并购六条”始,围绕并购重组的政策利好频出,央国企开展资产并购重组整合的环境持续放宽。本次《意见》对并购重组在央企市值管理过程中作用进行了明确,一是对于产业链主导地位的央企,要逐步做大做强,提出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整合行业优质资产,打造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促进产业升级;二是对于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提出通过并购重组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领先企业。一系列举措本质上都是为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形成业务协同,从而更好地发挥央国企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已经处于行业龙头或次龙头地位的企业将持续受益于重组的开展。
业务流动性双弱的破净央企后续将作为优质资产整合或注入的平台,进行妥善处置。
《意见》第七条表述:中央企业和控股上市公司要将股票回购增持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
指导控股上市公司提前谋划股价短期连续或大幅度下滑时的应对预案,提高反应速度、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稳定市场情绪,有效维护上市公司市值。……《意见》首度提出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有助于抑制央企股价的非理性下跌,便于企业组织价值经营。
根据统计,自2024年7月以来有17家央企公布回购计划,累计回购金额上限合计97.58亿元;有23家央企公布增持计划,增持金额合计105.57亿元。其中获得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回购增持26起,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17.80亿元(占央企回购增持金额合计的57.99%、占总贷款金额约24.8%、占再贷款工具额度约3.92%)。央企的回购增持意愿总体较强,且资金成本较低,目前再贷款工具总额度运用不足16%,政策施为空间仍较为宽裕。
考虑到工具从运用到股价反应的传导速度,回购增持的见效较并购/重组/分拆/信息公开披露/投关管理等更快,后续回购增持有望作为快速反应工具,用于央企在出现股价短期连续或大幅度下滑时的应对预案。这点与10号文针对指数成分股提出的快速反应预案相匹配。
4. 分拆上市工具:重提鼓励优质资产稳妥分拆上市,工具运用窗口有望逐渐打开
《意见》第二条表述:……鼓励业务多元化的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突出专业化发展特色,探索将内部业务独立、质地优良、成长性好、具有行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资产,规范稳妥实施分拆上市
分拆上市是主营业务所属行业估值较低的企业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拆上市,企业能够突出主业、增强独立性。但分拆上市工具运用会显著受到IPO节奏的影响,2024年至今,沪深京三地交易所累计仅受理IPO项目40家;受理量约为2023年全年的7%。本次政策重提分拆上市标志着窗口在后续有望重新打开,但同时亦明确了相关运作仍然以稳妥为核心原则,分拆上市资产需具备业务独立、质地优良、成长性好且具有行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征。从这一工具运用维度出发,建议投资的人关注资产质量较高、或新兴业务属于国家战略新兴起的产业且发展较好,但上市平台数量较少的央企集团。
《意见》第六条表述:……指导控股上市公司考虑行业特点、盈利水平、资金流转等因素,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增强现金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分红工具作为央国企前期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持续性最强的工具,未来将会有更明确的预期,便于稳定中小投资者信心。
根据统计数据,前期我国央国企分红率与海外发达市场基本相当,且分红规模和分红意愿显著领先于非公有制企业,央企对分红工具运用已较为完善。从使用效果看,分红能够有效稳定投资者回报预期,增强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和获得感。在此基础上,《意见》主要从预期管理方面出发,提出增强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对于长期高分红央企,有助于稳定股价、提高投资价值。
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宏观经济运转不确定性加剧的风险。长期资金市场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以当前A股市场为例,俄乌地缘冲突持续恶化、海外经济体衰退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上市公司海外资产的业务及业绩表现,进而影响上市公司资产定价和估值。
市场流动性风险。长期资金市场表现与市场流动性高度相关,如果市场流动性出现大幅变化,则可能相关上市公司市场定价或走势表现不及投资者预期。
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12月12日,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方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于12月15日推广至全国。在养老FOF的基础上,此次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可投基金名单。扩容纳入的首批指数基金共85只,包括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ETF联接基金,涵盖沪深300、中证A500、创业板指等宽基指数以及中证红利等风格类指数。
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已满两周年,如今迎来新的发展里程碑。12月12日,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方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于12月15日推广至全国。
随着个人养老金对全国实施,可投资产品的扩容升级势在必行。在养老FOF的基础上,此次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可投基金名单,能更好地服务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人群,便于更多个人养老金投资者依据自身养老金融规划真实的情况选择配置合适的产品。此次扩容纳入的首批指数基金共85只,包括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ETF联接基金,涵盖沪深300、中证A500、创业板指等宽基指数以及中证红利等风格类指数。
具体来看,沪深300指数有关产品共纳入20只,规模合计接近1200亿元;中证A500指数有关产品共纳入19只,规模合计接近800亿元;中证500、创业板指、科创50纳入指数基金规模合计也超过200亿元。策略指数方面,包含3只中证红利、2只红利低波、1只300红利低波、1只红利低波100产品。纳入产品整体以被动指数型基金,主要是ETF联接为主。纳入指数基金整体费率偏低,平均管理费率不到0.3%,平均托管费率0.06%;其中,ETF联接Y份额均为最低费率水平,即管理费0.15%,托管费0.05%。此次扩容后,个人养老金基金共284只,规模合计超过4500亿元。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此次共30家基金管理人有产品纳入。其中纳入产品数量最多、顶级规模的为易方达基金,共纳入11只产品,规模合计超过900亿元;其次是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等。
风险提示: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部分材料整理自公开新闻报导,信息有几率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文中数据统计来自于第三方数据库,不同数据库的更新时效不同,数据的完备性与提取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数据有几率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基金仓位测算结果主要是基于模型计算,因此对市场及相关交易做了一些合理假设,但这样有几率会使基于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刻画真实的情况,可能会与真实的情况出现偏差。而且数据源通常存在极少量的缺失值,会弱微增加模型的统计偏误,历史数据的区间选择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基金动态报告20241213》
2024年截止目前中信建材指数上涨3.15%,上证综指上涨14.4%,深证成指上涨13.3%,沪深300上涨15.8%。年初至今建材板块涨跌幅排在所有行业中第22位。子板块中,年初至今消费建材下跌5.2%、水泥板块上涨10.8%、混凝土及外加剂上涨13.3%、玻纤上涨4.0%、玻璃下跌6.5%、耐火材料上涨15.6、新材料下跌17.2%。
2024年三季度消费建材板块共计实现收入305.0亿元,同比下滑10.2%,环比下滑12.4%;实现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下滑39.6%,环比下滑33.6%。消费建材公司营收增速普遍在第三季度有所恶化,对应年内竣工压力逐渐显现。我们判断明年伴随地产止跌回稳,消费建材业绩增长将逐步体现,一方面零售板块将持续增长,三季度C端消费建材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1%;B端消费建材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0.5%,C端表现显著好于B端;另一方面我们大家都认为信用减值风险当前已大幅缓释,2024年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在2024年单三季度为46.5%,较二季度环比下降16.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0.2个百分点。
2024年三季度水泥板块实现盈利收入971.0亿元,同比下跌9.0%,环比下跌5.7%;实现归母净利润24.3亿元,同比下滑19.0%,环比增长166.6%。从今年前三季度情况看,水泥板块的营收、业绩都在2024Q1触底。受宏观环境转好以及旺季来临的影响,水泥板块价格自9月份以来持续上涨,截止11月底全国P.O42.5水泥散装均价达到428.2元/吨,较8月底均价上涨13.2%。我们大家都认为当前水泥板块经过三年多的调整,行业虽然仍然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价格已经跌至底部区间,明年伴随着供给侧产能优化,价格中枢将逐步抬升。
2024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8.0亿元,同比下滑15.8%,环比下滑8.5%;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下滑56.4%,环比下滑57.6%。三季度玻璃企业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有所恶化,主要是由于竣工端压力开始显现。尽管明年竣工压力仍在,但是由于玻璃日熔量也已经较高点下滑9.9%至15.9万吨,且当前价格对应利润仍然较薄(截止12月16日,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润-106.0元/吨,以煤制气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润78.7元/吨,以石油焦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润171.2元/吨),我们判断后续随着玻璃厂家冷修意愿持续增长,明年有望在产能出清后迎来新的升势。
2024年三季度六家玻纤企业共计实现盈利收入115.3亿元,同比增长6.4%,环比下滑2.6%;实现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9.4%,环比增长3.3%,为2024年首次实现单季度净利润正增长。2024Q1玻纤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厂家在部分产品亏损严重,于是在2024年3月底启动一轮全面复价,下游对行业联合复价接收效果较好,其效果在2024年Q2-Q3逐步得到体现。截至目前,玻纤价格主流走稳。截至12月初,玻纤企业平均报价在4745.8元/吨,较年初最低点上涨19.4%;其中缠绕直接纱均价达到3783元/吨,较年初低点上涨22.0%。展望后续供需格局,近期仍有50万吨产能有点火预期,短期行业供需拐点尚未到来,供需拐点到来仍然需要时间。
结合板块2024年估值来看,消费建材板块目前大部分公司估值处于12-15倍的历史较低水平;我们判断明年随着房地产止跌企稳,消费建材当前的减值风险已大幅缓释,且随着大B端业务不再失血,未来零售端的增长在报表上的体现将逐渐清晰。展望2025年,水泥板块当前价格均处在低位,且供应约束的政策未来可期,伴随着明年开工端数据回暖,水泥价格中枢有望上移。
建材行业下游主要为地产和基建行业,其投资增速将明显影响对各类建材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多轮降杠杆、去库存、资金收紧等政策调控,未来仍将面临结构性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也从高位逐渐放缓。倘若地产基建投资增速没有到达预期,将使得建材行业面临景气度下滑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压力加剧的风险。
建材行业属于中游制造业,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将对行业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倘若原材料市场行情报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而成本压力向下游终端市场传导不及时的情形下,建材企业纯收入空间将被挤压,从而面临利润下滑的风险。
央企市值管理工作将加速,更为重视投资者信心和回报预期。本次国资委市值管理工作意见再次强调要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强化正向激励,市值管理工作将作为长期战略管理行为开展。具体方式上,意见除加强信披和投关工作外,强调要通过稳定现金分红和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等动作稳定投资者回报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预计央企市值管理工作将加速推进,引导建筑行业央企市值向净资产回归。
鼓励有效并购重组和资产处置。意见特别指出鼓励央企在主业内整合优质资产、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分拆优质资产上市,通过并购重组培育新质生产力,央企整合和并购成为市值管理重要抓手并加速。意见对破净公司分情形提出要求:1)长期破净公司制定披露估值提升计划并监督执行;2)对业务协同度弱、股票流动性差、基本失去功能作用的破净上市公司,鼓励通过吸收合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加以处置。
市值管理工作加速,央企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更为活跃。国资委市值管理工作意见将促进央企稳定投资者回报和信心、积极开展并购重组、引导破净公司估值回归或资产注入,推动央企质量提升。
风险提示:1、市政业务受到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约束,施工进度有可能出现延误进而影响收入确认。
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可能对建筑企业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房地产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大多数表现在:1)当前土地市场低迷,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较大幅度下滑,对基建资产金额来源造成不利影响;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开工较大幅度下滑,影响了房建企业的新增订单,而竣工面积下行,影响了装饰装修企业的订单,相关建筑子板块企业业务发展受不利影响;3)房地产企业的暴雷,对存在房地产企业应收款、房地产开发项目存货的建筑公司能够带来减值压力。
单月销售增速转正,土地市场现回暖势头——2024年11月统计局房地产数据点评
统计局公布2024年11月房地产市场运作情况,11月单月房地产销售面积、投资额、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为8188万平方米、7325亿元、6081万平方米、6157万平方米,同比增速分别为+3.2%、-11.6%、-26.8%、-38.8%,前值分别为-1.6%、-12.3%、-26.7%、-20.1%。
9月底以来地产支持政策频出,表现出中央对稳楼市的高度决心,10月以来地产销售持续改善,11月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2%,实现自2023年6月以来的首次转正。政策作用下房价上升城市数量增多,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17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升、10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上升,分别较上月增加10个、2个。在销售回款、银行贷款等资金渠道均得到一定的改善的背景下,11月单月行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4.8%,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6.0个百分点。
11月单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11.6%,降幅较10月收窄0.7个百分点。政策支持下销售改善势头的持续,带动了行业投资端中土地市场的率先回暖,房企优先加大对核心城市的投资力度。11月百城宅地成交面积同比提升40.8%、成交金额同比提升84.9%;其中一、二、三线城市成交金额分别同比增长591%、39%、52%。
继续看好地产板块整体表现,地产复苏动能有望延续。高能级城市市场有望率先回稳,看好重点布局于高能级城市的房企及其物管公司。
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销售、结转及房企信用修复可能没有到达预期:1、销售没有到达预期:地产市场销售目前仍处筑底阶段,未来有继续下行或恢复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2、结转没有到达预期:销售疲弱导致房企销售回款较差,资产金额来源较紧张,项目的施工进度可能受一定的影响,或导致结转没有到达预期;3、房企信用修复没有到达预期:部分高杠杆的房企出险可能性仍存,导致行业整体信用修复进度缓慢,影响房企公开市场债务的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进而导致行业竣工及现金流压力加剧。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单月销售增速转正,土地市场现回暖势头——2024年11月统计局房地产数据点评》
老龄化日益加深背景下,建立规模充足且增长可持续养老金体系愈加重要,当前我国二三支柱规模小的问题仍较突出。
此次发布的《通知》,将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开启了我国第三支柱发展新阶段,本文从负债端的缴费、领取和资产端的产品、渠道对《通知》内容做解读:
展望来看,我们大家都认为个人养老金产品更侧重提供的是长期BETA收益,而非短期ALPHA收益,如何让客户长期持有而不被短期市场波动左右是此类业务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政策出现重大变动:近年来养老金融有关政策文件虽然密集发布,但是最终的制度模式任旧存在不确定性,由此可能会引起养老金融相关的业务开展模式存在若干不确定性。
市场剧烈波动:长期资金市场的波动会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人进行有关产品投资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居民群体整体上的投资者教育水平仍有待逐步提升的背景之下,如果长期资金市场出现较动可能会降低参与人的投资热情,从而对个人养老金相关业务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如何理解关于全方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
根据多知网、36氪、Z Finance等媒体对显眼包的测评,显眼包可以与用户进行中英文对话交互,例如讲故事、背诵古诗等;当用户将自己的困惑告诉显眼包时,显眼包也会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情感交流和陪伴效果较好。同时还具备记忆能力,可以准确回答前两轮对话的内容。但它在数理逻辑方面表现较弱,无法对9.9和9.11两个数字进行大小比较。
AI玩具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语言和动作交互体验,强化玩具的陪伴功能。从技术的角度看,目前大模型还存在一定的幻觉问题,但AI玩具场景的容错率较高,与大模型的技术现状相匹配;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AI玩具不是一锤子买卖,通常能采用硬件一次性收费+软件订阅收费的商业模式,用户生命周期更长,客单价也更高;从市场规模的角度看,玩具市场已进入成熟期,NPD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3年全球规模1087亿美元,近5年增速均低于10%,但AI陪伴市场作为新兴赛道,市场空间更大、增速更高,据Ark Invest,2030年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有望达1500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增速超200%。
从情绪价值与精神消费的角度看,AI玩具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而且与Character AI、Talkie等AI虚拟陪伴应用相比,AI玩具提供独有的触感和实体属性,陪伴价值更高。据《DT商业观察》发布的《2023青年消费调研》,有近一半的受访青年认为好的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今年以来IP谷子消费高景气,也恰好反映用户对精神消费的高需求。从实用价值的角度看,AI玩具可以承接智能音箱的更新换代需求,一方面进行音乐播放,另一方面与智能家居联动,成为智能家居新的控制入口。
除了字节的显眼包,海内外已出现一批AI玩具创业公司,今年以来部分产品销量突破一万。
跃然创新产品研制进展较快,AI挂件BubblePal已于7月底正式开售,3个月内销量数万台。跃然创新成立于2021年,CEO李勇曾任天猫精灵合伙人和爱奇艺智能CMO,核心产品BubblePal以挂件的形式佩戴在任何玩偶身上,集成大模型能力,可以为用户讲故事、解答疑问、词语接龙等,并且支持扮演不一样的IP形象,提供更个性化的语音交互体验。虽然BubblePal的语音交互功能与天猫精灵和小爱音箱类似,但它提供更好的陪伴体验,在语言交互中表达对儿童情绪的理解,并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交流。此外,奇点灵智、亿家亿伴、贝陪科技、三耳猫科技等公司均在研AI玩具,明年有望迎来一批新品上市。
头部公司中,特斯拉近期推出Optimus Gen2人形机器人的迷你版(1:10比例复刻),售价40美元,上线小时内售罄,目前eBay等二手平台售价高达1300美元;卡西欧联合初创公司Vanguard Industries推出的AI宠物Moflin于今年11月正式发售,定价折合人民币近3千元,在预售期间同样售罄。该产品具备毛茸茸的外表,拥有情绪反馈,会逐渐与用户产生较强的情感连接。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中,日本公司GROOVEX开发的家庭陪机器人LOVOT早在2018年就上市发售,配备光度传感器、360度半球形摄像头、模拟眼睛的液晶显示屏等高精度设备,且每个机器人的性格不一致,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养成类玩法。该产品价格高达5.98万元人民币,截至23年底日本销量破万,而且在23年6月郑重进入中国,已在上海开设零售门店。硅谷初创公司Curio同样开发了AI毛绒玩具Grok,接入GPT系列模型,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语言交互和情感陪伴。玩偶规格与字节的显眼包类似,包含一个玩偶玩具套、一个内置扬声器、麦克风和Wifi的硬件装置,售价为99美元。
版权保护力度没有到达预期,知识产权未划分明确的风险,IP影响力下降风险,与IP或明星合作中断的风险,大众审美取向发生转变的风险,竞争加剧的风险,用户付费意愿低的风险,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的风险,关联公司公司治理风险,内容上线表现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生成式AI技术发展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产品研制难度大的风险,产品上线延期的风险,营销买量成本上升风险,人才流失的风险,人力成本上升的风险,政策监管的风险,商业化能力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夫妻俩双双确诊癌症!这道菜几乎顿顿不离!紧急提醒:致畸性、致癌性都很强
近日,福建莆田一女子因为反复腹痛,到医院后被确诊为胃癌。医生追问病史后发现,这对夫妻都喜欢用腌菜下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腌菜几乎顿顿不离口。
浙江衢州三轮车逆行撞上380万宾利,车主选择代位追偿,宾利售后:正在定损
极目新闻记者 邓波近日,浙江衢州发生一起车祸,一位老人开三轮车逆行撞上正常行驶的宾利轿车,宾利车主走了代位追偿。1月12日,宾利杭州售后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事故车辆目前仍在定损当中。
1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棋牌领域赛风赛纪警示教育会。会上通报了象棋“录音门”事件调查情况,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三个多月来象棋行风行纪专项整治的工作情况,同时通报了对赵鑫鑫等41名违规人员的处罚决定。
深圳小学数学试卷难上热搜:有家长85分钟才做完,中学数学老师:我都写不完!网友:四年级正是考公的年纪!
近日,深圳南山区小学数学期末考试登上了热搜,因为真的是太难了。因题目过难,阅读量过大,不仅是四年级,参加数学考试的多个年级都出现了延时情况,原本计划90分钟的考试时间被迫延长至110分钟。
一路走好!2025年不到5天四位名人去世,最大的123,最小的才30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虽说生老病死是常事,可新年刚来到就听到这么多名人去世的消息,大众难免还是会觉得心惊。
上联:秋雨无心敲落叶,求下联。秋雨无情打花伞,秋风有意送秋凉。秋水无痕共长天一色,秋月有影映孤舟一片。秋雨如烟润万物,秋声似歌醉诗情。秋光绚丽夺人目,秋波荡漾惹人怜。秋雨绵绵秋意浓,秋叶飘零秋更明。秋日灿烂秋云轻,秋风飒爽秋草黄。秋雨连绵秋雾迷,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