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七种开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5-03-31 |   作者: LJ增强剂系列



描述:...

产品详细

  从词源学来看,“产”即“产业”,是指“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也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性组织”。“教”即指“教育”,是指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产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专业化要求而产生的独立部门。“融合”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宏观层面上看,“产教融合”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融合,主要涉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产教融合”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主要涉及生产的全部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产教融合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的全部过程对接。依据融合程度,可以将产教融合分为三种类型:“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与“虚假融合”。从“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产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帮扶,职业教育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双方各要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从宏观育人层面上看,“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从中观教学层面上看,“工学结合”是指“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微观的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把学校课堂理论知识和企业顶岗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工学结合”的概念,目前学界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觉得“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是指“学校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动态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此外,还有学者觉得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是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等。

  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双交叉”的。“工”与“学”的结合是“学习者的劳动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结合。为促进这两种行为的结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应是“零距离”的。

  与“产学合作”相类似的概念较多,如“政产学研”“产学研”“产学官”和“官产学”等。

  关于“产学合作”是否等同于“产学研合作”,目前学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产学合作”在某一些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产学研合作,即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反对者则认为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学”是指产业和教育两大社会组织的合作,“产学研”指的是“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是不同的社会活动功能”,所以不能用“产学研合作”代替产学合作。“产学合作”重在“学”,“产学研合作”重在“产”;“学”既包括教育,也包括研究。两者虽然表述不同,但其本质是各方在产学合作中的关系及其地位,它们只是侧重点不同,但核心概念还是“产学合作”。

  广义上的“产学合作”通常是指“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狭义上的“产学合作”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校企双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研发技术、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进行互惠互利的协作。”

  产学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合作的领域是全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实习环节,而且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建设、实践训练、专业评估等众多方面”。政府在产学合作中具备极其重大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产学合作。所以,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其主体也应该包括政府,引导产学合作向更高层面发展,即“政产学研”。相对于“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更强调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

  产学合作本质上是由企业、高校两主体参与的研发活动,常见的形式有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人员流动、共建实体等。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达到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一起发展的效果。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合作内容最重要的包含人才共育、师资培训、企业员工进修培训、联合办学、项目开发、产品研制、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和科学技术创新等所有形式和类型的合作[19]。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从合作主体来看,其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学校、企业,也包括政府、行业和社会。

  产教融合的出现是为应对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的要求,指企业与学校通过人才教育培训、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其核心在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同时也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如何让企业更好的参与高校人才教育培训,真正的完成产教融合,主要有以下七种发展模式:

  学校和企业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双主体,突出“双元育人”的教学模式,加强双方友好交流,解决产教脱节的职教难题,从而使学校和企业相互进步、共同发展。

  校企共同制定产教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及教学计划。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让企业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同时学校安排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

  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基地中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操作,将理论知识通过实操运用到生产中去,增强教学理论与实操的相融合,同时也能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职能及工作环境,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将学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企业教师的实操能力相结合,加快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力和企业研发实力。主要是教师需要参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和校企合作深度剖析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实践。

  学校将技术成果输入企业,从而减轻企业因科研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创新滞后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校师生的科研能力,加快了学校的科研成果积累,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公司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增强自身创新的能力。

  将学术语言变成通俗语言融入生产,将产业需求变成科研导向带进校园。不仅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出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还要将学校的教学成果和企业的生产成果相结合,使双方资源共建共享,其包含科研文献、课件、仪器等科技资源等。

  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层次地融合,以体系化方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战略联盟。

  本文来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智教新媒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的集团出售9.02亿元小米集团股票,并彻底清仓!公司回应:持有小米股票近10年,正常的金融实物资产投资

  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开油车的人总认为电车是工业垃圾,但是买了电车以后,就再也回不去油车了

  最新消息!国行 eSIM 手机卡真的要来了,但仅限 iPhone 用户

  新政!2025上海小升初:2大变化+2大注意+5大路径!(附超多重磅资料,家长必看)

  续航灭霸vivo Y300 Pro+发布,搭载史上最大蓝海电池,1799元起